苎麻黄蛱蝶 Acraca issorie

种类

  • 中文学名:苎麻黄蛱蝶
  • 别 名:苎麻斑蛱蝶、麻毛虫、麻辣虫
  • 拉丁学名:Acraca issorie
  • 命名者:Hubner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纲:昆虫纲
  • 目:鳞翅目
  • 科:蛱蝶科
  • 属:尾蛱蝶属
  • 种:苎麻黄蛱蝶

介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20~26毫米,翅展56~70毫米,前后翅土黄色。前翅楔形纹褐色,前缘和外缘黑褐色,外缘黑褐色部分内有土黄色斑8~9个;后翅近外缘黑褐色部分内有土黄色斑8个。

近圆柱形,竖立叶背,长0.9~1.0毫米,宽0.6~0.7毫米,卵壳有纵隆起线,初产时鲜黄色,后转棕黄色,孵前呈灰褐色。

幼虫

雄虫9龄,雌虫10龄。末龄幼虫体长30~35毫米,头部赤黄色,前胸背板和腹部臀板黑褐色,其余各节蛋黄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基线绛紫色,胸、腹部背面生有枝刺,基部蜡黄色,其余紫黑色。幼虫老熟后,吐丝叶背主脉上,用臀足勾住,倒悬株间。一天后化蛹。

体长20~25毫米,蛋黄或肉色。

习性

各地一般一年发生二代,以幼虫在麻地周围数米至上百米远的草丛、灌木丛及避风向阳的土坡裂缝内群集越冬。次年3月中旬、下旬迁回麻地,危害头麻笋芽和嫩头,5月上、中旬化蛹,5月下旬变蛾产卵。第一代幼虫于6月上旬盛孵,危害三麻幼苗,直至三麻收获后,于11月上、中旬五、六龄幼虫才陆续迁出地越冬。

成虫白天活动,但飞翔能力较弱,中午温度高时较为活跃,夜间栖于麻叶背面。卵成块产于叶背,一头雌蛾科产卵400-780粒,一叶常有200-300粒卵。卵经6-9天孵化。初孵幼虫群集在叶背取食叶肉,使叶片枯焦,早晚且喜聚于麻杆顶部背阳一面危害。食完一叶后,再转移危害另一叶。三龄后分散危害,七、八龄幼虫食量最大,危害最烈。老熟后即在麻叶背面主脉上吐丝化蛹。第一、二代蛹期分别为8-9天和11-13天。

分布

浙江、安徽、福建、云南、广东、海南、西藏、台湾等

资源来自于网络,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如果您喜欢请向原作者或服务商购买正版。
本站提供下载的资源全部保持原版格式无本站水印,所有资源严格筛选,有更高要求的网友请绕行。
蝴蝶迷» 苎麻黄蛱蝶 Acraca isso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