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大蚕蛾 Atlas moth

种类

  • 中文学名:乌桕大蚕蛾
  • 别 名:皇蛾、阿特拉斯蛾、蛇头蛾、蛇头蝶、霸王蝶、霸王蛾
  • 英文名:Atlas moth
  • 命名者:Linnaeus
  • 界:动物界
  • 门:节肢动物门
  • 亚 门:有颚亚门
  • 纲:昆虫纲
  • 亚 纲:有翅亚纲
  • 目:鳞翅目
  • 亚 目:僵翅亚目
  • 科:大蚕蛾科
  • 种:乌桕大蚕蛾

介绍

形态特征

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顶角粉红色,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

被认为是全球最巨大的蛾。它的庞大翅膀最高纪录有400平方厘米之广,其前翅的最长长度亦足有25至30厘米。哥斯拉系列中的著名怪兽摩斯拉,就是以皇蛾作为原型。皇蛾展翅后的翅幅几乎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雌性的体积普遍较雄性为巨(不过如果纯粹计算翅幅的话,皇蛾仍屈居于有“白巫蛾”之称的强喙夜蛾之下)。

皇蛾的英语名字是“Atlas moth”,可能源自希腊神话中提坦之一的阿特拉斯,亦可能是因为它的翅膀长得像地图。而在香港,皇蛾又被称为“蛇头蛾”,原因是皇蛾的前翅末端部份,形态非常像蛇的头部。

与一般天蚕蛾类相同,皇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皇蛾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著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关于皇蛾何以会拥有如此夸张而迷幻的翅膀,暂时尚未有明确的解释,但相信这双翅膀在某程度上有回避猎食者的作用。皇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皇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皇蛾的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皇蛾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皇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习性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两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

与一般大蚕蛾类相同,乌桕大蚕蛾的触角是呈羽毛状的。大部份都以栗色为主色,身体呈三角形,前翅及后翅上都长着有黑色边线的眼状纹。乌桕大蚕蛾的身体有毛,与其翅膀相比之下显得非常细小。乌桕大蚕蛾根据地理及亚种的分别而有着不同的体纹及颜色。雄性体型及翅膀均较雌性为小,然而其触须却比雌性更为宽阔及稠密。成虫后的皇蛾口部器官会脱落,因此不能进食,它们仅靠幼虫时代吸取在体内的剩余脂肪维持生命,大概一至两个星期后便会死去。

雌性在性活动方面是被动的,它们会释放强烈的性荷尔蒙以吸引雄性接近。雄性的羽状触须拥有敏锐的化学物质接收系统,即使远在数公里之外,只要迎着顺风,它们就能感应雌性所释放的荷尔蒙。乌桕大蚕蛾普遍没有稳定的飞行习性,因此雌性并不会在破蛹后飞得太远,它们只会在附近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找出一个满意的栖身之所,以便传播它们的荷尔蒙。

交配后的雌性每次生产一定数量的卵,每枚卵直径仅有2.5毫米,它们会把卵藏于树叶的阴暗面待其孕育。约两周后,呈绿色的毛虫出生,并尽情地啃食出生处的叶子。幼虫的背部长有一列肌质的角刺,角刺上铺着一层白色的蜡质。幼虫约成长至12厘米长的时候,它便会开始在枯叶间结蛹。成虫约于四周后破蛹而出。

分布

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海南,云南的墨江以及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一带均有零星分布;泰国,马来群岛,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出没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森林。

资源来自于网络,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如果您喜欢请向原作者或服务商购买正版。
本站提供下载的资源全部保持原版格式无本站水印,所有资源严格筛选,有更高要求的网友请绕行。
蝴蝶迷» 乌桕大蚕蛾 Atlas mo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