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纹蛇目蝶 Ypthima formosana

种类

  • 中文学名:大波纹蛇目蝶
  • 拉丁学名:Ypthima formosana
  • 命名者:Fruhstorfer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纲:昆虫纲
  • 目:鳞翅目
  • 科:蛱蝶科
  • 种:大波纹蛇目蝶

介绍

形态特征

展翅宽40~50mm。下翅腹面有5枚眼纹,雌蝶上翅表面眼纹较雄蝶稍大,且有较明显的黄边。常见的近似种为小波纹蛇目蝶(Y. baldus),眼纹特征几乎相同,但展翅宽30~35mm,体型小许多。

习性

除了冬季外,成虫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区。喜访花、吸水。

生长过程

卵期

外形为圆球形,外观淡绿色,表面具有光泽,密布不明显六角形格状花纹。直径约为 0.9-1.0mm 。各类卵寄生蜂、蜱等节肢动物为他的天敌,卵期约为5-6天左右。

幼虫期

外形为细长圆筒状。头部后头区有一对细长角状突起,腹节末端亦有一对二分叉尾状突起。幼虫体表布满短毛。终龄幼虫头部黑褐色,角状突起背方到胸节有黄褐色纵纹。幼虫体色底色为黄褐色,各体节背方中央背线有一深褐色纵纹,亚背线、侧线及气门上线为淡褐色纵纹,各体节亚背线到侧线间有褐色倒八字形斜纹,气门呈褐色。体色常因季节或栖息环境等因子而有变化。终龄幼虫体长约为 28-35mm,寄生蜂、寄生蝇、小茧蜂、椿象、蜥蜴及鸟类等为幼虫之天敌。幼虫成长约需25-40天,视温度而定,幼虫平时停栖于寄主植物叶面或寄主植物茎干靠近根部附近,幼虫体型细长且体表背方花纹类似寄主植物叶片或枯黄茎干色泽,幼虫便借着体色混淆捕食性天敌的耳目,若是遇到骚扰时,则会卷曲身体成 C 字型并掉落地面,褐色型幼虫掉落地面后体色类似地表枯枝落叶或黄土,待天敌离去后再爬回植物体上。

蛹期

为垂蛹,蛹体藉尾部之悬丝器悬挂于丝垫固定物上,蛹体中胸背方隆起。 丝垫为灰或白色,蛹体黄褐色。褐色型蛹体表光滑,蛹头部、翅芽后缘及第4腹节背方有一深褐色斑纹,体表其余部位密布褐色细小斑纹,气门呈褐色。蛹长 约18-22mm,天敌有蛹寄生蜂、胡蜂、姬蜂及各种真菌等。蛹期约为20-25天,视温度而定。 老熟幼虫于寄主植物叶背或于附近隐密之植物枝叶间寻找适当地点吐丝化蛹,利用与环境融合之体色,混淆捕食性天敌耳目。

成虫期

翅形横长,前翅外观大致呈现三角形。后翅卵圆形,接近三角形。成蝶翅表底色为褐色,前翅端有一黑色圆斑,后翅前缘第5-6室有两枚不明显小圆斑,肛角附近第1b室至第2-3室各有一眼状纹,前、后翅外缘至亚外缘有深色细带纹。本种为中型蝶种,展翅约为 40-50mm,后翅腹面前缘有两个眼状斑,下方的眼斑通常较大。有蜘蛛、螳螂、青蛙、蜻蜓、鸟类及蜥蜴等捕食性天敌。成虫寿命约为 1-2 个月。成虫灰褐色的体色,为天然良好之保护色,当成虫停栖于地面草枯枝间,能有效混淆天敌耳目。春季到秋季皆可见到成虫活动。成蝶活动林缘明亮开阔之林荫下或是林中开阔之林道附近,较常见成虫于路旁两侧草丛上活动飞舞。雌虫则喜欢于林荫下活动,常可见本种成虫与其它蝶类聚集于腐熟落果或树液流出处,吸食汁液。

分布

台湾全岛中高海拔山区到低山地区、中海拔山区,常见于林缘之草丛环境活动,在1000-2000公尺左右山区

资源来自于网络,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如果您喜欢请向原作者或服务商购买正版。
本站提供下载的资源全部保持原版格式无本站水印,所有资源严格筛选,有更高要求的网友请绕行。
蝴蝶迷» 大波纹蛇目蝶 Ypthima formosana